常言道:「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但難就難在如何取捨。最近幫小朋友公司處理一台電腦,以現在電腦的便宜早已經可以把整台電腦看成一個電器,依現在產業界的經濟思考模式都是把東西的成本壓到最低,當然零件用料常以堪用個2-3年而已,但偏偏台灣是個電子代工大國,很多人都經歷了那種電腦是奢侈品連零件都「貴嵩嵩」的年代,所以對於桌上型電腦很多人都還停留在DIY時期的想法,所以很多人的經驗法則就不容易隨著時代而改變。
幾個月前有人電視壞了而且是SONY的40吋LCD電視,問我是換新的划算還是修理划算?當然依我的作法並不會直接給答案,因為每個人可能都有他的特殊需求而沒說出來。但如果是以我得到訊息,當初一台LCD TV買的時將近6萬,因為過保固維修需要13000,但以目前SONY同等級 LED TV只要25000,也就是說如果換新電視還要多花25000-13000=一萬二。如果以10年或20年前的經驗當然是以修理為優先,但以現在經驗考量,電子產品的技術日新月異,LED面板比LCD面板省電一半,產生的廢熱也少一半相對在夏天也省了冷氣的電費,尤其解析度更是從 HiHD再升級到 FullHD,但風險還是有的,現在電子產品越來越不耐用所以買新產品也可能很快就故障,這就是一般人陷於兩難的狀態,最後對方選擇修理也是合理的,因為以一般液晶電視大部分人還是把它當傳統電視用而忘了他也是一台電腦螢幕,以單純的看電視而言修理還是有價值的。
說到特殊需求,上個月有人想組電腦而找我討論,在討論的的過程中我發現以他要求的硬體規格條件倒不如多好個2000元買筆電又方便又好處理,搞到最後是他想把買筆電的機會留下來買 MAC Book Air 以免被女朋友念而想用借屍還魂的方式把桌上型電腦機殼內全換新就不會被發現。所以常常特殊需求也是取捨的考量條件之一,之前我自己就是在取捨的條件下苦等兩年才買新電視。而且最近也因為平板電腦還達不到自己需求的條件而遲遲未下手。
取捨說來容易也很難,考量的條件很多還牽涉到每個當事人的個性問題、面子問題。年紀更是個問題,當年是學生手頭緊(好羨慕現在的學生超有錢,像高鐵或很多店為了賺這些有錢學生的錢還特地推出學生優惠)要組台電腦總要能用整個大學4年,買台386用到大三大四還得努力的為他微調升級讓他跑得比學弟的486還要有效率。但隨著時代改變當初一台386的價錢可以買2-3台筆電,自然現在如果當學生自然不必跟以前那樣刻苦,所以很多老人的「想當年.....」根本沒任何參考價值。所以早在好幾年前我買電腦早已不是一個零件一個零件一個店家一個店家詢價了,直接上網依自己需求選好搭配零件看好行情,搞清楚每家廠商保固與服務,找個店家談好價錢順便做個簡單測試(電子產品的品管特性只要通電後能穩定用個幾年沒問題,不穩定也修不好了)就帶回家了。偏偏碰到有人在那裡東家買一件、西家買一件卻還計較個幾十元價差總為他們捏把冷汗或羨慕他們時間真多,我老了,人生不該浪費在這些事上。
其實東西壞了該不該修除了取捨以外還得考量自己的知識經濟能力,何謂「知識經濟能力」?當你去看醫生而醫生告訴你只要回家喝水多休息卻收你高價診察費就是知識經濟能力。差別在你不懂而醫生懂,你不懂就應該花錢找人幫忙付出代價,而這些代價絕對比你去買一堆專業書籍在花上好多時間研究後確定你只要多喝水休息划算多了。
電子產品如果拆開來就會發現,就算是不同功能產品裡面的零件很多也是大同小異,但絕不會有人願意花時間去重複使用這些零件,因為那得花相當大的經濟知識能力才辦得到,所以相對而言只要花錢就能解決的事都不算是大事,該花則花。但也許有人看過我對故障的電子產品大卸八塊後讓他重生並賦予新生命,如果以同樣標準去要求任何人就相當不公平了,你如何以這種標準去要求一個每天工作到筋疲力盡的人能擁有多才多藝,而且那對於花時間與心力去吸收眾多知識的人也不公平,所以更不能說:「這你會,對你很簡單,所以交給你做」這也就是為何很多會電腦的人絕不幫人組電腦的原因。
如果你不會就乾脆的承認吧,否則碰上我這種人絕對會被虧:「這麼簡單也不會......」我也絕對會笑你:「買了法拉利卻不會開,我開鐵牛車都跑得比你快,幹嘛浪費錢買法拉利」,知錯不一定要認錯但絕對要改錯,努力充實自己吧,不要讓自己在淪陷盡不知如何取捨的漩渦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