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廠商的優惠?咖啡買一送一


最近小朋友要去旅遊所以去買了高鐵票,剛好看廣告說用ibon就送星巴克咖啡買一送一,原本是打算到高鐵站取票的小朋友為了買早鳥,限定2天內得付款完畢,剛好趁著個機會讓廠商賺個手續費,也讓廠商請喝咖啡。




其實第一次在ibon取票根本搞不清楚流程,既然是辜狗大神的信徒就像大神請教一下。

結果出來的結果真是大吃一驚,竟然都是教人如何花20元去買高鐵票來賺一杯咖啡,其實不應該那麼吃驚,因為在2個禮拜前才在老虎城前面撿到一張板橋到台北的幼兒票,那時跟小朋友說那可能是人家為了買咖啡的高鐵票,不然在台中為何會出現台北-板橋的票,那時小朋友還半信半疑。

其實幾年前我知道星巴克會常不定期半買一送一活動時我就打心底不喜歡去星巴克,一來是名牌的迷思,二來是天底下賠錢生意沒人做,所以只要是貼憑學生證或公務員優惠的店家我都是不上門光顧的。首先假設這家店只對某特定人士(弱勢團體除外)優惠而全部來客都是這種身份,那這家店會因為優惠而虧錢嗎?不會的,頂多是沒賺吧。那我又何必拿我的辛苦錢去補助這些非弱勢團體的優惠。

因為20元賺咖啡價差曾經被新聞媒體報導過而廠商也沒有像當初卡神事件虧錢而跳腳,所以我很篤定這不過是廠商的宣傳手法。假設廠商當初在定價上動手腳(售價 = 2*成本+2*利潤)配合國外品牌迷思而推出產品,廠商就可以很輕鬆的學中油高個既定盈餘,而且只要銷售杯數達到某個數量就可以了,若這個月達不到這個杯數那就推出買一送一活動讓消費者因貪小便宜而上門補足盈餘,所以廠商既定利潤=既定杯數*利潤,如果當月達到既定杯數而不需要半買一送一活動,那當月利潤就>2*既定利潤,很簡單吧!所以廠商買一送一時他的售價才是合理的。

每次廠商辦活動都能讓很多人獲利,所以藉由團體戰而成功:
  • 讓7賺到10元/張手續費,養成消費者圖方便的習慣。
  • 讓星巴克更快達成既定盈餘,賺更多的來客數,讓消費者有賺到的感覺。
  • 讓高鐵賺更多無本票價,20元自由座兒童票賣再多都不必多準備位置。
  • 讓消費者有喝名牌的感覺。
  • 因為貪小便宜的人很多,更有人趁機借著名牌做公關,還真是愛面子,網路上還有人為了面子而火大勒(看圖)。
  • 讓網拍散客賺錢,有人一次去ibon大買高鐵票,每張20+手續費10元後上網當咖啡優惠卷賣一張40,每張賺10元,利潤25%。


有錢大家賺的行銷手法很厲害,完全又徹底的利用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