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天倫之旅


前陣子(大約2個禮拜吧)在電影台看到了這部電影,感覺很真實也很貼切,這樣也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鳴,感想自然就不少,所以當下就很想想一篇記錄一下,但卻很難落筆,就像身陷其中而無法走出迷陣的感覺,自然就不想去管他。

現在大概靠著時間的的沉澱,也逐漸消化一些強烈的感覺,自然就想補上這一篇,電影介紹大家就自己從連結去查看,其實對於這種內心戲還是得實際看過電影才能有所體會。

其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但每個父母也曾經是別人心中最大的期望。但在每個父母開始對子女有所期望時卻常忘了去檢討自己是否應了別人的期望,而在同時每個子女也開始從父母的期望中去評斷父母他們是否達到標準,所以當父母的自己未達標準時卻對子女有所要求,往往就會成為子女反彈的最大因素,父母也就成為子女眼中的『偽君子』,只會說一套做一套罷了。

現在的社會最講就認證、考證照,但卻少了一項『父母認證』,雖然當父母沒有絕對值、沒有標準答案,自然也就無從認證起。但事實上有多少家庭事件都是因為父母不會當父母而造成;多少社會事件也是因為不及格的父母所教養出的小還犯下的。

我從小就下定決心不生小孩,有一部分是自認自己不夠格當父母,尤其是越聰明的小孩越是父母心中的痛,這大概也是我以前常回我媽「你要個乖小孩當初不會生個智障的,他就會乖乖聽你的話了」。大多數的小孩都有自己的想法,來到這個世界時根本不知到所謂的社會標準,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努力的去模仿大人,然後從中去達到自己想要的。

大家都會承認小孩最早的模仿對象就是父母,所以當父母越強所教養出來的小孩就越強(理論上),但這裡的強指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成就,而是心理的堅強與自信。所以就算父母是社會菁英但卻常使用傷害別人的手段,子女若不是學習這些卑劣手法,便是對父母這樣的大人唾棄與不信任,不管是哪種下場,這樣的小孩將來成為父母都只會惡性循環。

除了父母以外,小孩相對於控制社會的大人也是他們下一個學習的目標。所以就算我不生小孩,周圍的小孩子依然不少,努力的去成為小孩子們面前的一睹高牆,讓小孩的目標能夠更遠大,也是身為大人所該做的,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問題的展現不只是政府的無能,更直接的是小孩子周為這些大人們。

很多爸爸都像劇中的主角一樣努力工作,提供物質協助的最大目的就是把小孩當成工具,讓小孩去完成他心中的理想,達成他的期望。但從頭到尾都忽略了小孩也是個人,不屬於父母的私人財產,所以最後小孩只要稍未達到標準,當父母的總是失望。

我想我心中並不想將小孩當成自己的財產、自己的工具,所以生不生小孩對我沒有意義,因為不管是誰生下了這個孩子,他最終會進入我們所在的社會,他們都是我們的小孩。如果真的想育養小孩,外面很多失去愛的小孩,給他們一點愛、給他們一個平起平坐的競爭機會,絕對比我自己去攪這渾水更完美。

政府面對"少子化",總是從經濟考量開始,憂慮將來工作人口的缺口帶來的經濟崩潰,但有多少人認清了真正的問題所在。很多人不生小孩不是因為養不起(雖然很多人拿此當藉口),我們父母當年比我們更窮,哪家子不是一生3、4個,5-6個。應該有更多的人跟我一樣憂慮的是環境問題,如果真心為小孩好,有誰願意讓自己心愛的孩子被這社會不正常的價值觀污染,被媒體的口水淹沒。這大概也是越來越多家庭不接第四台的主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