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關係

先看看以下這張圖再來做說明:





以上的圖裡面假設每一條線代表了每個人的人生路徑圖,ABCD四個人曾經有段時間彼此之間互相認識往來,線與線之間的距離代表了親密度,每不同時間裡有不同的親密關係,如果大橘色框框裡代表的是4個人一起求學的階段,那段時間裡4個人的關係是同學,出了這個框框也就是畢業後大家有各自的作為,關係也不在親密,雖不親密但還是同學也是朋友。

小橘色框框裡,AB又有段時間是一起相處的,也許是工作夥伴、生意的夥伴....等等關係,此時代表AB的關係會再被加強,相對的兩人在對方的人生裡就又佔了較多的時間,也維持了雙方的親密度,相對於ACD的關係就會疏遠一點。

這樣的概念一般人都懂但為啥還要再次說明一次,因為大部分的人認知裡關係一但建立便會持續,很少會去認真的維持這種關係,如果是同學的話頂多算是失聯,如果是夫妻哩,就算是再同一個框框裡若不好好的經營最後也會分散開來。但很多人都希望跟其他人擁有關係,因為要讓彼此之間能在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進入同一個框框建立下關係是要靠點機率跟運氣的。因為也許有人當了大官,若自己跟這個人有關係的話也許也可以沾點光。

但除了在同一個框框裡有比較多的時間來交換彼此的訊息建立關係、增加親密度,其餘大部分的時間裡大家的人生裡能夠有所交疊到的地方真是少之又少,對於自己對於對方的認知也很容易的就停留在那個框框裏,並不會隨著時間的前進而增加,這樣難免就會對彼此的認知產生誤解,尤其人類又必須無時無刻的去適應急速變化的環境,那要繼續維持之間的關係就更難了。以人類聰明的腦袋是很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有些人會常常連絡交換訊息維持感情,也許一起吃飯....,但終究也不再同一個環境(同一個框框裏),不管有意無意,到最後所接觸到的資訊還是會加入自己的主觀認知,把對方塑造成自己認知那個人,雖有誤差但還不至於全錯,那如果更長時間沒聯絡呢?那豈不是更糟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